闻宥(1901~1985年) 字在宥,号野鹤。松江县泗泾人。民国2年(1913年)于养正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到上海申报馆工作。同时,先后在中学、私立震旦大学进修。后转入商务印书馆编辑部工作,并兼任私立持志等大学教员。在此期间,曾加入南社为社员,为前期创造社社员。擅长诗词、书法,部分作品曾出版。
民国18年(1929年)起,历任广州国立中山大学文史科副教授、教授兼预科教员,国立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平私立燕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国立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成都国立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昆明国立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主任兼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名誉讲师,成都私立华西协合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主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博物馆馆长,兼国立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再任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兼西南民族学院教授。1955年起调任中央民族学院教授,直到逝世。解放前,已成为法国远东博古学院通讯院士,联邦德国德意志东方文学会会员,土耳其国际东方研究学会会员。
生平学术论著甚丰。考古文物方面的有《古铜鼓图录》(1953年初版,1955年再版)和《四川汉代画像选集》(1955年初版,1957年再版)等。对古铜鼓的研究,他是国内首创者。《古铜鼓图录》发表后,在国内掀起一股热潮,在国外也得到民主德国民族学博物馆及美国芝加哥费尔德博物馆等的高度重视。在此之前,1953年于成都还写过《四川大学历史博物馆所藏古铜鼓考》,仅印百部,没有发行。
语言方面的论文共数十篇,其中主要有《论字喃之组织及其与汉字之关涉》(燕京学报,1933年),《论爨文丛刻兼论罗文之起源》(《图书季刊》,1936年),《倮罗译语考》(《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民家语中同义学之研究》(《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0年),《摩些象形文之初步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人类学集刊》,1941年),《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华西协合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年),《黑鹿释名》(《民族语文》1979年),《论所谓南语》(《民族语文》,1981年),《汉语鸭鸥鸳三词的层次》(《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扶留考》(《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等。在民族语文方面,字喃、彝文和羌语的研究,都是由他开创的。他对于一般所谓的印度支那语或汉藏语有独到见解,认为这个语族是可疑的,必须根据文献重新研究。